第1012章 海豚没多少时间-《超级U盘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  “嘿!”马竞又笑了,“我还真不紧张。成为最后一代智人,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。如果雷口中的‘奇点’真的到来,到时候把记忆和意识都下载进机器身体就好了,不过是换个皮囊躯壳罢了,没病没灾作死不死,岂不美滋滋?”

      “对了,”马竞似笑非笑地看着对方,“你把霍金、马斯克,还有科兹威尔放到一起作为论据,就不觉得奇怪么?科兹威尔可是鼓吹人类和AI机器大融合的。还有马斯克,他现在也开始支持融合论了。”

      “呃!”汤佳怡闹了个大红脸,只得化悲愤为食量,挥勺狠挖一块冰淇淋塞进嘴里,虽然被冰得牙关打颤嘴角哆嗦,却还是强忍着咽了下去。

      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-霍金(StevenHawking)、高科技企业家埃隆-马斯克(Elon  Musk)、未来学家雷-科兹威尔(RayKurzweil)同样认为AI必然崛起。但在如何对待AI上,三人的态度却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  霍金对AI的兴起非常警惕,他很担心人工智能会在将来接管世界,甚至终止世界。

      这并非杞人忧天,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目的驱动、绝对理性的人工智能,它必然不懂得妥协,也不被道德和法律约束,很可能会为了高效完成任务而做出某些异常疯狂的举动,比如医院管理AI可能会为了实现医疗开支最小化的目标,做出杀死所有残疾人、病人、遗传病基因携带者,然后用生物工程制造的“完美人类”补上缺额。

      马斯克的观点和他有些像,俩人曾呼吁禁止开发军事智能机器人,因为担心这些设备最终会反叛人类。但是作为企业家或者说商人,他对人工智能的到来并不十分抗拒,旗下超级工厂安装着数量众多的工业机器人,特斯拉电动车的Autopilot自动驾驶技术也一直被作为卖点进行宣传——直到接连发生碰撞事故,这才降低调门,改名自动辅助驾驶。

      至于科兹威尔,他其实更像是一位畅销书作家,语不惊人死不休那种。

      他将芯片领域18个月性能翻一倍的摩尔定律移植到软件领域,接着扩展到生物领域,提出了“加速回报定律”和“2050奇点”概念,认为技术进步会带来人类社会的指数式快速发展,进而在2050年前后变得面目全非,出现超越人类的强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。到了那时候,摆在人类面前的只有两条路,要么与机器融合换取永生,要么因为各种原因被机器消灭。

      科兹威尔的理论在普通民众那里很有市场,无论是期待永生拥抱AI的乐观者,还是看空未来恐惧AI的悲观者,都对他的他的“加速回报定律”深信不疑,这毕竟是有着历史验证的,不是吗?

      不过马竞却很清楚,人类文明和AI技术的确在加速发展,但速度却没有他所设想的那么快,他的理论太过理想化了。他自己就是最好的反例,可惜没法公开反驳。

      说起来,马竞勉强算是第一个人类和AI、机器融合的“融合人”,来自外太空的人工智能E7U把他的身体改造成了生物机器,拥有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,力量速度耐力这些指标更是突破人类巅峰。但也仅此而已,受限于硬件条件,E7U对身体的改造很不彻底,同时它的智能表现也很一般,早就被马竞想办法架空,沦为破解研究对象。

      这种情况同样适用于其他人工智能,对硬件和能源的依赖,使得它们没有如乐观者想象地那样容易到来,也没有如悲观者想象地那样强大和不可战胜。

      “科兹威尔根据摩尔定律,乐观地认为计算成本正在呈指数下降,于是提出当人们能用1千美元买到每秒一亿亿次的计算力,超越人类的强人工智能就会出现。咱先不谈算法问题如何解决,单说电费问题。天河二的峰值算力是每秒3.4亿亿次,功耗是2万千瓦,这还是使用花城水厂提供的低温自来水降温的结果,要是使用空调制冷,散热系统功耗还要增加许多。亲,7060千瓦的亿亿超算,普通人用的起?”

      “这有什么问题?计算机的功耗正在不断下降呢!”汤佳怡撇撇嘴,“以前每秒一亿次的超算体积多大、功耗多高?现在的手机芯片才多大?功率连5瓦都不到!”

      马竞懒得和她解释超算与嵌入芯片的用途与功能区别,直说道:“芯片的每瓦计算力的确在提升,不过这东西是有极限的,否则各大晶圆厂也不会为如何解决漏电问题,以及怎么美化制程数字而烦恼了。”

      “总之就是,摩尔定律正在半导体领域逐渐失效,到了其他行业更是经常碰壁。别的不提,能源领域就各种不服各种打脸。火力发电已有百年,发动机功率越来越大,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却很缓慢;太阳能面板早就用在卫星上,综合生产成本和发电效率还是很坑爹;锂离子电池走出实验室也有二十多年,制造成本明显降低,能量密度却增长缓慢,充得快用得更快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