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 叶小华的选择-《我的青春不留白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2、包工头模式:80年代的中国商业市场百业待兴,犹其建筑行业最缺乏人才。但那时的劳动力是绝对过剩的,村子里的劳动力往往是找不到工作。百益房产的老总,关天明,那时只不过是个有一腔热血的农村小子,他想发财,但苦于没有路数,只能在工地里打苦工混一日两餐,度日子……

    一年,国家要在深扩建一条水泥干道。但由于当年的建筑工程太多,大的建筑团队一般都有好几个项目在手,所以没有人去接这项政府项目。

    关天明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,最终以近亿元的政府预算资金,三年交路期限,拍下了这条路的建筑权。

    关天明瞬间从农村里的穷鬼变身千万富翁,但是路还是要修的,如何修呢?农村里的劳动力绝对的过剩,当时一天能赚十元钱的人,已经是白领,是教师的工资,所以关天明用每天二十五元的工资去农村请人,简直是震臂一呼,人就来了。那时机械是个奢侈的名词,关天明没有机械,那就用人来填吧,反正机械能做的事,人也能做,就这样,精打细算下的关天明,这条路一共修了两年零五个月告完工,结果一算手头上的钱还剩下了三千万多万,哈哈,一下子就发了这家伙。

    后来关天明还接了其它几个政府项目,皆获利颇丰,还有一次,政府给不出预算,直接在深圳市区给了他一块地作为抵消。后来,这家伙利用这块废地,开了个房地产园,结果身家更是瞬间鼓胀至过数十亿。

    这个从工地小子,挤身亿万富豪的故事。对于我这种商人迷来说,无疑是个十分精彩的励志偶像故事。

    3、摆地摊模式:可能很多人很难理解,摆地摊如何能赚钱?

    摊地摊的两种功用,其一:改革开放初期,很多人都鄙视那些朝不保夕的摆地摊的小贩;不过大家不知道马云在做中国黄页和阿里巴巴前,为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,他也是摆地摊,和四外推销文具的小商人罢了;

    1994年前,马云和朋友在学校组织了一个叫做海博翻译社的校内公司,但公司因经营问题,一直入不敷出,马云老师作为这个公司的创始人之一,他不想让这个公司死掉,为了支持公司的生存,他毅然背起了行囊,在杭州的大街小巷做起了文具买卖的小本生意,直到海博社上线成为一家网络翻译公司为止。

    其二:从地摊到老板;温州商人在全国一直很知名,但这个世界却是公平的,并没有生来就是商人的人,温州商人要想经商往往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;

    摆地摊卖皮鞋,皮带,当熟悉了当地市场和环境后,在已经营利的基础上开始着手于在那块地方购置店面,然后扩大经营,从游击战到坐商的转营,这就是从地摊到老板的过程

    4、虚实相生模式:

    改革开放时期,由于信息的不流通,乌龙事件迭起:中国遍地黄金的1992年,六通老总冯仑投身当时火热行业:房地产。由于行业的大趋势,自然赚得盆满钵满,其间也发生了一些十分匪夷所思的事情。

    有一次,冯仑大赚一笔后,兴高采烈地还给朋友500万元。他得意洋洋地对那位朋友谈起这笔生意。说到一半,朋友好奇地问,你买的那个楼是跟谁买的?是不是你把楼卖给了某某公司?冯说是。朋友一拍大腿,“哎,我底下一个公司卖你的楼,结果又被我的另一个公司买走了。你的资金还是我借给你的!”

    瞧,由于信息的不流通,当时的生意就是这么好做!

    ……

    “你了解这些有什么用处?”叶小华很迷惘地问道。

    我:“……”对于我这种生意迷来说,简直如获至宝,但叶小华总能抓住时机,一句话把我的满腔热情打发得无影无踪。

    “没有什么,纯粹兴趣。”

    “哦。”他漫不经心淡淡道,仿佛不经意间,已经选择性遗忘了我们正在讨论过的是什么话题。

    好吧,叶小华这小子,对商业一点兴趣也没有,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。我特么和他讨论商业生意,简直是我自己给自己挖坑来坑自己。

    ……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