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“郭枢密的话有道理,”杨邠道,“兵事兵事,一半是领兵,一半是用事。所谓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,倘若没有殿中大臣们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事运作筹划,三镇的仗只怕也没有这么容易打下来的。” “是啊,郭枢密不专功,这很好。单凭这一点,也可以看出他对官家当真是忠心耿耿,官家可要多降恩宠才是。”史弘肇以一贯的教训口吻对小皇帝道。小皇帝脸上挂着笑,似乎表示听见了,眼睛却并不看他。 “臣……臣也赞同郭枢密的想法。”苏逢吉从旁笑道。 刘承祐点点头:“好啊,就依众卿所言。不过,赏了你们,会不会有人说朕太偏心啊?诸卿都是平日在朕左右事奉的亲近之臣,获得赏赐,自然比那些离朕较远的外藩和宗室要便当得多。” “陛下所虑甚是。”苏逢吉道,“我等虽然时常接近圣躬,但治理国政、安定四方,到底离不开一众宗室和四方侯伯的襄助和支持。依臣所见,此番也应对他们有所加恩才是。” “史太师,杨尚书,你们二位的意思呢?” 史、杨二人相互看看,迟疑片刻,拿着架子表了态:“也行。”“可以。” “郭枢密,你的意思呢?” “臣赞同殿上诸位同僚的意见。” “好,那就不必在这里多说了。苏中书,你少时命他们将该赏的逐一写了来呈给朕批阅就是。”刘承祐扫视着这几个三言两语就替自家谋到了加恩的臣下,又将目光在他最琢磨不透的郭威身上逗留少许,最后停在郭荣身上,带着点笑意道:“郭大公子阜从郭枢密,鞍前马后奔波劳苦,朕也是要加恩的。” 郭荣看一眼父亲,不便说话,只低头揖礼。对于这个两眼分得很开的小官家,他一向有种滑稽的观感。刘承祐的长兄皇储刘承训骤然薨逝,刘知远沉浸在失去长子的哀恸中,直到自己身体垮掉、分知必死之际才匆忙指定刘承祐为继承人。父子二人离世的时间距离太近,刘承祐几乎没有经过备位东宫的时间,就直接登了大宝。在那之前,刘承祐只是刘知远几个儿子中不起眼的一个,从来没有按照接班人的标准接受过培养。无论是他先前做公子,还是后来为皇子,郭荣与他见面的次数都不多,话也没有说过几句。但就这寥寥数面,刘承祐却给他留下了不省世事的纨绔子弟印象。尤其昨日他在崇元殿外当场斩杀七十三名厅子都士卒,更是让郭荣清晰感受到了他内心那无法遏制的破坏欲、那胡冲乱撞的爆发力。对比其父兄,郭荣心里有个强烈的疑惑:偌大的锦绣江山,恁多的黔首生民,交到这样一个不久前还在吸溜鼻涕的愣头青手中,会变成什么样子呢? 郭威见官家转向儿子,忙抢着道:“陛下,这可使不得。犬子随从出征,那是他分当尽忠尽孝之事。便是有尺寸微功,也是赖陛下恩德所赐。倘若连他都要加恩,那微臣军中部属便人人皆可加官进爵了。如此,则朝廷爵衔,还有何庄重可言?昨日陛下赐过金帛,已经足够犒劳他们的,不宜再过骄纵了。臣恳请陛下三思。” 刘承祐哈哈笑起来:“郭枢密,你这也不要,那也推托,当真好教朕为难啊。这样吧,昨日太后给朕看了一样东西,朕觉得很好,正适合赏给你。”他向殿侧招招手,“来呀,把玉带呈上来。” 第(2/3)页